2021年,随着强配储能政策的出台以及2025年发展目标的制定,储能在资本市场曾得到过比较高的关注度。但由于经济性不足,加上非刚需属性,后期板块热度逐渐下降。
到今年,平静又一次被打破。
【多重利好】
储能突然开始起量了。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0.2GW,同比增长44%,其中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规模8.0GW/16.7GWh,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新增规模(7.3GW/15.9GWh)。
储能之所以在今年突然加速,核心原因是经济性是提升。
今年储能最热的一个领域是工商业储能,写字楼、工厂等用电侧配备的储能设备,其主要实现的目标包括自发自用或者峰谷价差套利。
2021年,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在保持电价总水平稳定的基础上引导用电侧削峰填谷、改善电力供需状况、促进新能源消纳,随后各地开始划分峰谷时段并确定峰谷电价价差。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峰谷电价价差不断拉大,根据北极星储能网的统计,到7月全国共有19省市峰谷电价差超过0.7元,其中上海地区的峰谷价差最高达到1.8923元/kWh。
峰谷价差的扩大直接给储能带来了套利空间,进而带来大量的工商业储能需求,而成本端的快速下降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拆解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电池成本大约占60%,PCS占15%,BMS占10%,EMS占比5%-10%,其余配件占5%,因此电池是最关键的成本项。而目前储能电池主要是锂电池,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高达86.8%。
今年以来,锂价直线下探,极大降低了储能电池的成本。据统计,到今年6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低至1082.00元/kWh,相较1月下降了25%。由于锂价下降向下游传导有一定延迟,未来一段时间内储能系统价格大概率仍将呈继续下降。之前业内做过测算,如果锂离子电池容量成本和功率成本再下降20%,那么其LOCE(度电成本)将比现阶段最经济的抽水蓄能还要低。
除了经济性提升,用电负荷的持续走高也在驱动储能赶快上马。
根据中电联之前的预估,正常气候情况下,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大约是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如果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那么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8000万-1亿千瓦。
而另一方面,2022年我国水电、煤电、气电、生物质、核电装机容量净增加只有4864万千瓦,风电、太阳能虽然增加了不少,但几乎无法提供顶峰供电能力,因此8000万-1亿千瓦的最高负荷增长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今年和明年我国电力供需整体处于偏紧状态。
长期看,随着新能源比例和居民用电量不断上升,尖峰负荷压力会变的越来越大,单靠在发电侧扩大投资来解决高峰时段供不应求的问题并不现实,也不划算。在此背景之下,工商业储能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的策略就显得很有价值。
储能的前景是高度确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高度确定的投资机遇。
【大浪淘沙】
巨量的资本正在砸向储能。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相关储能企业融资总额超过730亿元,目前已有超百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排队冲刺IPO,包括盟固利、海博思创、艾罗能源、瑞浦兰钧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均已进入上市进程或完成上市。另据星球储能所统计,今年1-6月,储能行业超百亿的投资项目就有42起。
与此同时,企业纷纷跨界涌入,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中有55家企业布局储能产业。而根据毕马威和中电联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仅2022年国内就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1年的5.8倍。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热闹的另一面是过剩。
高工产研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成,其中户储电池更是连3成都不到。业内普遍达成共识,未来3年是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大洗牌在所难免,低端无效产能将被迅速出清。
前不久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在一场会议上直言:“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会倒下。”
事实上,“内卷一直就是储能的常态”。
参与者良莠不齐,竞争格局分散,技术还未成型,整个市场依然处在秩序紊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价格战打起来根本不讲武德。就拿比较简单的储能集装箱来说,一个40尺的集装箱最贵可以卖到80万,最便宜也可以卖20万。
激烈对拼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赚钱。
作为储能界异军突起的网红,海辰储能素有“小宁德”之称。过去三年,海辰储能连续亏损,且亏损逐年扩大,到2022年,海辰储能营收飙升至36.14亿元,但亏损也放大到4.36亿元。
储能的发展路径与光伏高度类似,当下仍处于大规模导入的前夜,风险远大于机遇。最近几年,很多新崛起的储能公司在资本助推下日子过的不错,但这种富贵恐怕很难长久。只有那些在技术、品牌、资金、成本、规模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头部企业,才更有机会穿越周期,迎接平价时代的星辰大海。
以储能集成环节为例,大多数储能项目招标均要求参与方具备项目建设经验和运营经验,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背景,像阳光电源这种老牌头部公司有天然的先发优势。
作为逆变器全球第一,阳光电源很早就开始发力储能集成系统。2022年,公司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7.7GWh,在储能系统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连续七年出货量全国第一。目前阳光电源已具备储能电池PACK年产能20GWh,储能系统年产能20GWh。
产业链最核心的储能电池领域,头部企业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锂电池是一个规模效应极强的产业,电池公司产能每翻一倍,直接制造成本会下降15%-20%,先发企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后来者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弯道超车实在太难。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22GWh,其中宁德时代出货53GWh,市占率提升到43.4%;比亚迪出货14GWh,市占率为11.5%,而LG新能源、三星SDI等海外企业份额下降明显。
宁德时代也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获得了显著的盈利能力,2022年产品单位毛利为0.16元/Wh,今年上半年其储能业务营收280亿元,毛利率达到21.32%,而以海辰储能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们还身处亏损的泥潭。
平价入网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原点,在此之前,恐怕整个行业大多数玩家都难逃亏损换增长的宿命。
没有人会怀疑储能的未来,但未来毕竟还未到来。
来源:市值观察 作者:文雨
重庆: 扩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出口
重庆市委常委会10月18日上午举行扩大会议,分析前三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形势,部署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激发消费潜能,稳定房地产、汽车等大宗消费,提升
东南亚最大漂浮光伏电站完成全场光伏组件安装
近日,湖北工程公司承建的印尼奇拉塔漂浮光伏项目顺利完成全场光伏组件安装工作,正式进入调试收尾和并网阶段。该项目是东南亚最大的漂浮光伏电站,同时也是中企承建的印尼
美国能源部投入近1000万美元推进海洋能发展
日前,美国能源部(DOE)宣布通过“供能蓝色经济倡议”(Powering the Blue Economy Initiative)投入近1000万美元,资助用于
阿达尼150MW印度太阳能项目投产
阿达尼绿色能源公司(Adani Green Energy)——阿达尼旗下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的子公司——在印度的150 MW太阳能发电厂已顺利投产,将向第三方出售电
光伏企业“出海”再提速:TCL中环沙特光伏项目一期产能20GW
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正逐步加速。10月17日,TCL中环公告称与Vision Industries签署《联合开发协议》,共同推动在沙特建设晶体晶片项目的开工计划
仅9个月,中国光伏电池产量384GW!远超全球1整年需求……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中的光伏电池数据引起了光伏Time的注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月,中
晶科能源李仙德:将持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贡献中国经验
“中国光伏企业不仅是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全球绿色发展和低碳能源供给的引领者。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未来将继续深入全球化合作、不断技术创新,持
曾鸣:以规则之力驱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
为进一步巩固市场建设成果,深化市场建设共识,推动电力现货市场稳妥有序实现全覆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助力我国能源结构清洁转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孙贤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深入人心
10年来,“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扩越大,在此过程中,能源始终是合作的重要内容。 “不久前,我参加了上合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的一个能源会议,感觉到共建‘一带一路
苗中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推动全球能源结构持续变革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向全球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过去十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